在全球范围内,肝硬化的急性失代偿(ADC)及其进展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(ACLF)一直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挑战。近期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的谢青教授、项晓刚教授、曹竹君研究员与欧洲慢性肝衰竭联盟主任Richard Moreau等学者,在《Journal of Hepatology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该文章揭示了ADC中多种炎症因子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独立关联。研究团队利用我们提供的超敏电化学发光多因子检测技术MSD(Meso Scale Discovery),获取了高质量的数据,深入探讨了ADC炎症特征与疾病进展的复杂关系。
ADC患者通常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炎症反应,但这些炎症特征是否独立于外部诱因(如感染、酒精性肝炎、乙肝复发等)尚不明确。这种炎症如何驱动肝脏及其他器官的功能衰竭,甚至引发ACLF,依然缺乏清晰的理解。本研究以394名急性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为对象,旨在解析系统性炎症与肝病进展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研究通过精确的分组策略,逐步描述炎症因子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。在每个阶段进行全面的比较,系统分析不同疾病阶段的炎症特征,发现ADC患者存在显著的炎症分层特征。具体而言,随着病情加重,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水平逐步升高,而淋巴细胞、CD3+和CD4+ T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。同时,II型和III型炎症因子如IL-25、IL-6和IL-22的水平逐步上升,并在ACLF阶段达到最高峰。
为了进一步探讨炎症因子的独立效应,研究团队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,调整外部诱因的影响,验证炎症因子与病情进展的独立联系。例如,II型炎症因子IL-25,以及III型炎症因子IL-6和IL-22的升高,与ADC患者从OD、OF发展到ACLF的病情加重密切相关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在没有显著外部诱因的患者中,这些炎症因子的异常升高依然存在。
研究还利用多因子检测数据,开发了可以预测28天内短期死亡率的模型。结果表明,III型炎症因子如IL-6和MIP-3α的水平升高与短期高死亡率显著相关,且这一关联独立于其他器官功能衰竭指标。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早期风险评估工具,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,以改善患者预后。
结论是,该研究通过高敏感度的多因子检测技术,揭示了ADC和ACLF中的炎症机制关键环节。II型和III型炎症因子的显著升高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,尤其是IL-25、IL-6和IL-22的变化在没有外部诱因的情况下,仍能显著预测疾病进展。此外,该研究还确认了III型炎症因子与短期死亡率之间的独立关联,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了重要参考。这项研究为未来肝病治疗和风险评估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,也为进一步探讨内源性炎症机制指明了方向。
本研究中的高精度数据由88858cc永利官网的MSD超敏电化学发光平台提供。该技术在灵敏度和检测范围上超越了传统方法,大幅减少了样本需求量,仅需少量血清样本即可完成多因子分析,极大提高了实验效率。所有样本的检测在同一环境下完成,并严格控制解冻时间和检测步骤,以确保数据的高一致性。我们的团队致力于提供最可靠的检测服务,为复杂疾病研究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。对于有类似科研需求的客户,我们的实验室提供全流程的检测服务,帮助您获得更精准、更全面的研究结果。